要说最近的心率过速时刻,应该是上周日晚东奥会的“百米飞人大战”。
一声枪响,不到10秒的时间,半决赛破亚洲记录的飞人苏炳添冲破终点;相信大家跟小北一样,在电视机前摇旗呐喊,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百米飞人大战中,32岁的苏炳添创造亚洲纪录
一场场比赛看下来,为国歌响起而自豪不已,为国家队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而激愤不平,更为了运动员突破自我、突破体能和年龄的限制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而热血沸腾!
但不得不说,看比赛的过程实在考验心理承受能力。
高手之间的对决总是你追我赶,焦灼又激烈。
不少比赛短时间内,赛况瞬息万变;也有很多选手在最后一刻力挽狂澜;总之不到尘埃落定那一秒,完全判断不出胜负。
电视机前我们只好屏住呼吸,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伏▼
网友感慨:自己是全中国心理素质最差的人
相比起“一丢分就吓得赶紧换台、关电视”的可爱网友们,赛场上的选手们承受着的,是真真切切的压力——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究竟有多想赢。
越是这个时候越佩服奥运健儿。除了天赋、努力和拼搏精神,他们的心理素质,绝对是常人莫及的。
01
好的心理素质,是能在困境中扭转乾坤的。
取得奥运首金的00后小姑娘杨倩,决赛第一轮过后只排在第五,但越打越沉着、冷静,在落后俄罗斯选手0.2环的情况下,最后一枪神奇逆转。
后来登上领奖台可爱比心,“甜妹”外表下原来有一颗强心脏呀▼
举重运动员谌利军也着实让我们捏了一把汗!
最后一举时,孤注一掷加重12公斤,最后结果也如他微博所说:“逆风翻盘,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为一个常年“关键时刻掉链子”选手,实在太羡慕谌利军这种“大风越狠心越荡”的好心态了。
后续看了许多关于谌利军的报道,才知道他的家庭条件困难,选择举重这条路后,一直憋着一口气想要证明自己,上届奥运会因为伤病抱憾退赛,今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可以说是没有退路的“背水一战”。
平时,我们不管安慰别人还是自我安慰的时候,总爱说“不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因为往往压力越大,就越容易方寸大乱。
而在巨大心理压力下,谌利军还能迸发出逆天改命的意志和决心,他不得冠军,谁能得呢?
02
本届奥运会看得最揪心最紧张的一场比赛,当属男子乒乓球半决赛的“马龙对阵奥恰”。
丢球、反超、僵持不下;找准时机突破、被打比分拉大差距、一分分地追赶 过程之曲折艰难、跌宕起伏,终于让大家清醒地意识到:
哪有什么常胜不败?哪有什么理所当然的冠军?
所有的胜利,都是选手咬紧牙关一个球一个球啃下来的;也是他们揪着心脏一个比分一个比分抠出来的。
而在马拉松般的“拉锯战”中,不得不感慨,马龙不愧是老将,他的心态实在太稳定、太坚韧了!
有网友剪出了马龙历年比赛时可可爱爱的“碎碎念”视频,足以看出他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
原视频来自
微博网友@NxSay
输球的时候,马龙没有心态大崩,而是立刻自我肯定、分析形势、安排战术:“别紧张,还领先俩;全是意外,没事”;给自己注入有力的强心剂,仿佛内在有一个源源不断的“能量泵”。
但实际上,奥运冠军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会有紧张害怕的情绪,也会有痛苦和怀疑的时刻。
在2010年左右,马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谷期,连续六年都没有进入世乒赛决赛的他,是出了名的“不自信、心理素质差、天赋高但一到大赛就掉链子”。
网上流传着一段2015年的新闻,那时候黯然落寞的龙队实在太让人心疼了!
赛后和队友的饭局中,不知谁说了句:“你刚输了世界杯,这场球打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没成想,再抬起头时,马龙已经泪流满面。“我为什么要打乒乓球?如果不打球,我不会这么痛苦。”马龙不断地喃喃自语,让看到这一幕的每个人都替他难受。
从“输球输怕了”的青涩小将蜕变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沉稳队长,个中艰辛我们外人没法想象。
但能够确定的是,心理重建是个漫长又孤独的过程。从马龙每次输球后对自己说的“没关系,勇敢点”便可窥见端倪;但正是每一句微小的自我肯定,构成他持续稳定、宠辱不惊的情绪。
与其说奥运冠军们的心态坚不可摧,不如说他们经过了一次次的自我调整,依然拥有失败后重整旗鼓的勇气。
03
我们总是对着奥运冠军们高呼“永远的神”,但这些“偶像”并非遥不可及,从他们身上,其实能够学到不少指导普通人积极生活的品质。
比如说,面对压力时,如何将恐惧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又如何摆脱“自我否定”的怪圈,无条件地信任自己?
小北见过很多自身很优秀的同学,却经常陷入到严重的精神内耗当中▼
经历过几次失败之后,开始严重的自我怀疑,自信心一泻千里;不敢再尝试,从此安于现状,甚至总在责怪自己。
好心态的修炼极其不易,稍有不慎,就容易在摔倒的坑里彻底躺平。普通人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或许可以参考一个心理概念:人格坚韧性。
这个概念本是用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顺利地渡过意外、挫折等应激事件,而另一些人则不行”的,放在生活中也可以给我们启发。
科巴萨(Kobasa,1979)整合了以往众多心理学家的理论,提出人格坚韧性的概念,认为坚韧的人格包括3个成分:承诺、控制和挑战。
承诺(commitment),是指个体对于目的和意义的感知,这种感知通过个体积极卷入生活事件而不是消极被动避免卷入的方式表现出来。
拿奥运冠军们举例,成功的前提是他们都有强烈的“想赢的冲动”,有明确的的目标,就像刘翔曾经接受采访时说:
“让我坚持的是对跨栏的热爱,和一颗想赢的心。”
控制(control),是指在不利的条件下,个体拥有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生活事件的信念,并在这种信念指导下采取行动,努力对生活事件施加影响而不是孤立无助。
挑战(challenge),是指个体希望从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中持续学习,认为变化才是生活的正常状态,是成长的促进力量而不是对于安全的威胁。
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或学习,通过个人行动改变逆境,拥抱变化不惧挑战——这三个成分,缺一不可。
04
最后想单独聊一下“控制感”。
因为这段时间看了很多运动员的采访和纪录片,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成功,他们的人生,完完全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啊。
很多人对“掌控人生”的理解是:有确定的目标并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点;但小北认为,只有面对困难时,才是真正考验“控制感”的时刻。
很多人遇到重大挫折时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人生完蛋了!接着就陷入或生气、或焦虑、或悲伤的情绪中难以自拔,如果有幸稀里糊涂地从坑底爬出来,也“不堪回首”那段悲惨经历。
相比之下,“有控制感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具有准确和积极的自我认知,坦然接受不足和失败:
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此有适当的自我评价,不过分自我炫耀,也不过于自我责备;即使对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妨碍其感受自己较好的一面;他们接纳自己,同时也觉得自己能为他人所接纳。
就像苏炳添说过的一段话特别动人▼
他有一个突破9秒58的目标,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年纪增长,完成目标是有困难的,因此他也完全接纳“失败”的结果,并且谦虚大度地希望成为别人的“桥梁”。
第二,是在困境中仍然拥有行动力,而非一味沉浸在悲观情绪中:
各行各业的成功者都有个特别显著的特点:遇到问题时聚焦于“解决问题”,而非“解决情绪”。
能看出来,奥运赛场上的很多选手,一出现失误,甚至别人出现失误,立马就慌神了,乱了阵脚,连续失误;而对于成熟的选手来说,出现失误后第一反应是稳定情绪,接着迅速复盘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该怎么做,该如何弥补损失。
放到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制定理智可行的计划并按部就班落实 这些“行动”都要好过一味的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最后,是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
每一个人都是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会沉湎于过去或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最重要的是,要能吸取过去的经验,针对现在,策划将来;甚至能预见即将来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事先设法加以解决。
毕竟所有过去,都是构成我们自身经验的重要部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自觉控制感的人具有主动、自立的特点。他们相信,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05
没有人不想拥有“冠军心态”:看上去永远自信满满,永远从容不迫,永远势在必得。
但其实,没有哪位冠军生来就是“钢铁意志”的出厂设置。
他们漫长的等待和努力的过程,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还有一路上的汗水与泪水,才浇灌出一颗“人类最强心脏”。
为他们欢呼呐喊的同时,如果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也可以获得一些积极的能量、坚持的勇气,便是奥运送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End-
编辑 | 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 《心理学十五讲》、
《心理学的邀请》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
##20210803
本期活动
你平时有什么“锻炼心态”的妙招或经验?这次东京奥运会中,你最佩服哪位运动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跟我们交流。
每个人都该懂些心理学,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北将选出两位留言精彩的读者,送出我们今日的主题图书《心理学十五讲》。
广采博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学领域的若干论题,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让你豁然开朗的心理学入门经典,心理学界大拿张厚粲、王垒、蔺秀云等推荐。
☝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点击标题阅读
幺蛾子不断的东京奥运会,背后的日本文化
什么是性同意,“凡凡”们一无所知
打工人有资格“不加班”吗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击收获一颗强心脏▼